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翻譯說明體的風險:以《譯藝譚》為例

譯者許瑞宋先生的網誌以《丁丁譯論:說明體》為題,討論譯者添加解釋文字的必要(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03/blog-post.html?showComment=1425976471336#c161361580601707352 ),我回應「……譯者充當解人,有時要承當解釋過度或解釋錯誤的風險。」許先生回答:「我同意。在此例中,我願意承當這風險。如果是文學書,我應該不會強作解人。」這是勇敢而且負責任的態度,但就算經驗豐富的譯者,有時也會在添加說明時失焦。黃邦傑先生的新編《譯藝譚》(123)把添加解釋稱為「解釋性加詞」,也說:「我認為譯者在不得已時對原文加以解釋(interpret)是必要的,他的解釋容或有錯,但他的態度是積極的。」不過,該文中所舉的例句翻譯的解釋文字有問題

In places like Madumbi, time seems more of a thief and enemy than in crowded cities or even in circles where the months are frittered away in useless leisure.
為了向讀者解釋「時間」為什麼會像「一個小偷或是一個敵人」,黃先生補充翻譯成:

[原譯] 在馬都比這種地方,時間就像一個小偷或是一個偷襲的敵人,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像這種情景,就連那些徒然浪費大好時光的大城市甚或社交小圈子,似乎都不如馬都比嚴重
根據黃先生的說明,以上紅字部分是他添加的說明;不過細讀之下,卻會發現明顯的問題:小偷或是敵人「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了」不是常態,違反了一般比喻的修辭原則,因為小偷被活逮、士兵陣亡比比皆是,不見得能來去自如。原譯最後一句意謂馬都比的人浪費時間的情況比大城市甚或社交小圈子還嚴重也大有問題,因為緊接下來的原文(懷疑黃先生沒看到這一段,幸好網路剛好找得到)描述的是馬都比人的慘狀: 

At Madumbi life was a packed routine; work began at half-past five or six in the morning; fatigue often precluded thought; and the tired eyes, turning towards clock or calendar, would close in sleep.
[翻譯見下文]

想要說明「時間」為什麼會像「一個小偷或是一個敵人」,要先從「小偷或敵兵」的常態特性著手:不受歡迎、強行入侵、不請自來、人人喊打、逮之而後快、見不得光……。根據這個分析,也許可以改譯為:

[改譯] 類似馬都比這種地方,時間就像強行入侵的小偷或敵兵;但在大城市甚或某些社會階層,時間卻是任人隨意排遣,大把揮霍在無所用的休閒上。在馬都比,生活就是沒片刻間斷的刻板工作,從早上五點半或六點開始。頭腦經常疲憊得無法思考,看著日曆或時鐘的眼睛,往往勞累得一闔上就睡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